“墨韵染书香,笔下绘青春” 儿童传统文化小组案例分享

发布者:天桥区堤口路街道社工站                   点击数:993                   发布时间: 2024-01-23

一、背景介绍

(一)环境背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儿童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和希望,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审美观念、思维理念、行为塑造都容易受到影响。文化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具有建构作用,优秀的文化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鼓励儿童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精神内化于心,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更好地成长。

(二)小组背景

堤口路街道有小学3所、初中2所、大学2所,困境儿童11名,辖区内文化场所较少。儿童青少年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与外界交流少,兴趣爱好少,外部支持网络弱化的情况。堤口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施完备配有亲子活动室、书法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另外有专业社工入驻到此,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愿意来到堤口路社工站参加活动,因此堤口路社工站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要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要求,希望通过开展“墨韵染书香,笔下绘青春”传统文化小组活动,让儿童青少年接触中国文化及艺术之美,吟诵经典诗词,增强其民族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及国学素养,塑造完善人格。

二、预估分析

(一)问题分析

社工在社区走访调研得知,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参与各类主题活动机会比较少,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大多以班会为主,活动内容单一乏味;儿童青少年们放学后沉迷电子产品,眼睛度数增加,几乎没有社交行为,外部支持网络弱化;儿童青少年对绘画、书法方面很有兴趣,但在日常生活缺乏了解以及在学校中接触与学习较少;儿童青少年对于自我的价值感和认同感较低,出现自信心不足、缺乏社区归属感等问题。

(二)需求分析

辖区儿童青少年有充实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和社交的需求。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本次传统文化小组的建立是为了给辖区儿童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来指导实践。小组成员在外界的介入下,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在此基础上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善儿童青少年的个体发展,提升整体文化自信。

2.分目标:

(1)社会工作者在组员参与活动中,引导、带领组员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增强组员的文化自信。

(2)舒缓组员学业压力和情绪,帮助组员学会自我调节,适应环境需要。

(3)促进组员之间情感加深,交际圈和能力提升,在学习、生活、就业过程中获得相互支持与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二)服务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认知及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行为的出现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品德习惯是个体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榜样示范教育的作用下和自我效能强化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对学习效果有着极大影响作用的当属于自我效能感。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包括了三方互惠决定论、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机制等内容,以上内容强调了环境、人、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开展小组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

2.社会互动理论  

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该理论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在本次小组中,通过服务对象之间的分享与互动,完善他们的交往机制,帮助他们结交更多的朋友。

(三)小组活动计划

1.小组名称:

“墨韵染书香,笔下绘青春”——儿童传统文化小组

2.小组性质:学习型小组

3.小组成员:堤口路街道儿童五名

4.小组地点:堤口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5.小组时间:2023年10月27日至2023年12月1日

6.活动计划:

节次

日期

主题

目的

第一节

2023.10.27

与你初相识

社会工作者与组员建立专业关系,组员之间相互认识,制定小组契约

第二节

2023.11.3

经典永流传——书法学习

了解造纸术的内容,学习软笔书法基本握笔、写字姿势

第三节

2023.11.10

经典永流传——巧手绘脸谱

了解国粹京剧知识,亲手绘制京剧脸谱

第四节

2023.11.17

经典永流传——国学诗歌朗诵学习

学习诗歌意境,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

第五节

2023.11.24

经典永流传——树叶DIY

结合前期学到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的作品

第六节

2023.12.01

经典回顾

社工回顾总结,协助服务对象处理离别前情绪,服务对象交流感受,提出下次小组建议

四、实施过程

(一)第一节小组活动

10月27日,堤口路街道社工站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第一节小组活动:与你初相识。社工站社工先进行自我介绍,并向组员们介绍了此次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依靠“社会互动理论”通过破冰暖场小游戏让组员们相互认识,消除组员之间的陌生感。接着社工引导组员们共同制定小组契约;最后社工进行总结,告知组员下次活动时间和内容,并鼓励组员积极参加接下来的活动。

(二)第二节小组活动

11月3日,开展第二节小组活动:经典永流传——书法学习。组员们如约而至,社工先组织组员做暖场小游戏,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社工通过播放视频讲解造纸的步骤和造纸术的历史;随后社工链接到的书法老师教大家学写毛笔字,老师先讲解正确的握笔姿势,逐一示范“于、井、田”等字的大篆体书写,组员们屏气凝神书写练习。此节活动让组员们深入了解了古代的造纸术,激发了组员的书法热情,同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三)第三节小组活动

11月10日,开展第三节小组活动:经典永流传——巧手绘脸谱。社工先讲解脸谱上不同色彩代表的含义,并介绍了京剧文化;随后社工带领大家绘制脸谱,在社工的指导下,成员们用铅笔勾勒出自己喜欢的脸谱花纹。通过手工画脸谱,帮助活动成员对脸谱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第四节小组活动

11月17日,开展第三节小组活动:经典永流传——国学诗歌朗诵学习。社工带领组员学习诗歌意境,并朗诵诗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第五节小组活动

11月24日,开展第五节小组活动:经典永流传——树叶DIY。社工带领组员利用捡到的树叶,制作树叶diy绘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六)第六节小组活动

12月1日,开展第六节小组活动:经典回顾。社工站社工引导组员归纳以往学习的传统文化小组知识,巩固小组成效,并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

五、案例评估

(一)过程评估

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服务对象的课程反应、组员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服务对象的投入程度等来评估。

(二)成效评估

在小组结束后,让服务对象表达自己对活动的感受和评价,通过收集服务对象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表现等方面的评价,来检测小组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

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小组成员从陌生游离再到与组员良好互动、积极完成活动内容。小组活动提升了组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舒缓了组员学业和情绪压力,拓宽了社交渠道,社交能力有了提升,丰富了课余生活。

六、专业反思

小组活动开始前,社会工作者应在各个平台及线下结合活动做好招募工作,提高宣传推广力度,尽可能保证活动参与者在可控范围内。请督导老师给予帮助,同时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借鉴优秀经验。

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的角色,引导组员们共同参与活动破冰游戏,带入活动主题,使组员们认识彼此,消除陌生感,催化相互之间的互动。

社会工作者应提升处理现场突发情况、角色的定位与转换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能力,还需在今后的服务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增进服务能力。


发文单位 : 济南市天桥区慈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