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遗小传人”儿童非遗文化传承体验小组案例
一、背景介绍
(一)环境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作为祖国未来和希望,非遗文化对他们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因此,在儿童的教育中,应该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培养,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二)小组背景
8-12岁是儿童智力与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社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依赖重心由家庭转向学校及社区等社会机构。为满足社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及自身发展需求,平阴县社工总站决定开展“非遗小传人”儿童非遗文化传承体验系列小组活动。
二、预估分析
(一)问题分析
通过玫瑰苑社区的走访调研,发现社区内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主题活动机会少,内容单一乏味;
2.放学后沉迷电子产品,社交行为少,外部支持网络弱化;
3.对绘画、手工有兴趣,但日常接触机会有限;
4.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低,自信心不足,缺乏社区归属感。
(二)需求分析
辖区儿童有充实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和社交的需求。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提升组员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发掘组员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描述美、创造美的潜力;
2.分目标
(1)通过小组,扩大朋友圈,认识新朋友。
(2)通过对非遗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儿童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提升其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组员的文化自信。
(3)通过自己与其他组员的合作,完成每节小组任务,学会4个非遗手工制作技艺,提升沟通交流能力与自我认同感。
(二)服务理论
1.优势视角理论
注重挖掘组员的潜能,通过非遗活动提升自信心、成就感和求知欲。在小组活动中,优势视角要求社工注重在小组过程中挖掘组员的潜能,发现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并将其放大,从而为组员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本案中,社工鼓励组员们认真听、仔细看、用心做,通过培养小组成员动手能力,让大家把知识学起来,把头脑动起来,把非遗活动玩儿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自信心、成就感,满足求知欲。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为其提供交流平台,增进学龄儿童之间的社会链接,增强社交能力。
本小组为小组成员之间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习、团结协作等方式,增进学龄儿童之间的社会链接,增强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信心、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提升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3.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过程,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学习理论集成并进一步发展到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
小组活动中,组员们在社工的引导下,通过团队游戏、协作完成非遗创作,总结在活动中寻找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成效,有利于挖掘潜能,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习成长的能力。
(三)小组活动计划
1.小组名称:
我是“非遗小传人”儿童非遗文化传承体验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型小组
3.小组成员:玫瑰苑社区儿童10名
4.小组地点:玫瑰苑社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锦水街道未保站
5.小组时间:2024年7月18日至2024年7月30日
四、实施过程
第一节:非遗漆扇 与你不漆而遇
内容:通过“击鼓传扇”游戏破冰,介绍小组内容及目的;共同制定小组契约;播放视频了解漆扇文化,动手制作漆扇。
第二节:脸谱绘国粹 非遗入童心
内容:播放视频介绍马勺脸谱起源;在专业指导下制作马勺脸谱,激发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第三节:光影摇曳 演绎乾坤
内容:手影互动开场,介绍皮影戏历史;学习皮影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四节:一竹一纸·一伞一韵
内容:回顾前三节活动;讲述油纸伞文化;动手制作油纸伞,巩固非遗文化学习成果。
五、案例评估
(一)过程评估
1. 组员情感的变化:此次活动的组员虽均来自于玫瑰苑社区但彼此之间并不熟识,开展前期组员彼此之间都比较陌生,社工通过组员自我介绍方式,帮助组员建立关系,使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积极主动的分享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2. 组员的学习状态的变化:非遗文化课程在社工的精心设计下,环环相扣,挑战不断,随着一次次【惊奇】的出现,组员们表现出了及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社工在小组过程中发现一些表现好的组员,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表扬给予鼓励,激励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的动机和意愿逐渐增强,促进组员更深入地了解活动的主题和目的。
(二)成效评估
1.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组员积极参与其中,从初期的陌生游离、不敢言到后来相互熟悉、互相帮助、积极完成活动内容,收获了新朋友,提升了表达能力。
2.每节课,社工都会通过视频或者PPT等形式,讲解漆扇、马勺、皮影、油纸伞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寓意等传授非遗文化知识,后又通过【课程回顾】环节巩固非遗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辖区儿童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为中华民族有如此优秀的文化感到自豪与骄傲。
3.通过社工细心的讲解与引导,组员们都能认真的对待每次的小组任务,活动中专注非遗作品的完成,活动后通过作品展示、分享与交流达成小组目标。
六、专业反思
(一)小组活动开始前,社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招募工作,提高宣传推广力度,尽可能保证活动参与者在可控范围内。请督导老师或者经验丰富的社工给予帮助,同时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借鉴优秀经验。
(二)小组活动中社工通过扮演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的角色,引导组员们共同参与活动,带入活动主题,使组员们认识彼此,消除陌生感,催化相互之间的互动。
(三)社工应提升处理现场突发情况,在开展下一节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物资的准备及活动场地的预约,确定组员能否参加下一节活动,要提前跟社区沟通,在家长群里通知下场活动时间、地点,考虑在活动中会发生的多种可能性。
(四)社工需不断加强学习,向督导老师、经验丰富社工求教,向专业知识书本求知,在今后的服务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增进服务能力。